姚从吾
时间:2024-03-03
姚从吾(1894-1970),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河南襄城人,1914年就读于北京私立中华大学预科。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门;1920年毕业,人文科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匈奴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1929年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讲师。1931年任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
193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讲授历史方法论、匈奴史、辽金元史及蒙古史等课程;1936年兼任历史系主任。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1936年6月-1937年9月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学系教授,仍称北大史学系主任(联大史学系主任由刘崇鋐、雷海宗轮流担任)[1]。1946年8-12月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2],同年12月至1948年8月,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1949年初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创办辽金元研究室。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译有《史学导论》,著有《中国造纸术输入欧洲考》、《蒙古史发凡》、《金上京考》、《甸奴史研究》、《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等。[3]
姚从吾深受德国兰克史学的影响,与傅斯年学术观点相近。担任系主任时期,全力支持傅斯年此前发起的教学改革,并改进了课程设置。由此,进一步巩固了北大史学系的学术教育导向。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北大史学系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此后数十年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
[1]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1940年7月27日,第297页。
[2] 北平《益世报》,1946年12月4日。
[3]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第494页;大陆杂志编:《中国近代学人象传》,第112页。
[4] 尚小明:《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1899-1937)》,第113-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