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联合团校2022-2023学年度章程 v2.docx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
“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章程
共青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委员会
共青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委员会
共青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十月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
“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章程
总 则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 “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以下简称“团校”),是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三院院系党委的指导下,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团委直接领导的青年骨干培养机构。团校是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团员骨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团的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在实践中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是为团学组织培养骨干力量的重要渠道。
第一章 办学宗旨
为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发展,落实校团委关于加强团员骨干培养理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团委结合三院特长,秉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涵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宗旨,联席举办首届“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为三院同学打造一堂精品团校课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一整个部分阐述了教育强国的深刻理念。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建设蕴含人文精神的工科的“以文冶工”内涵,以及加强新工科对人文社科、理科、医科等学科的辐射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以工促多”内涵。新工科建设,数字人文以及计算机与艺术,一直是三个学院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深刻广博的思政教育引领以及广泛、浓厚的学科交叉和通识教育氛围,让本次团校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值此重要契机,本次团校在秉承往期团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炼出“三新”亮点:第一、指导方向新:立足新时代,助力新征程;第二、课程设置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方位提升学员素养;第三、培养模式新:每组分配导师,全过程陪伴学员成长。本次团校严格策划,精密设计,将为同学们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引领“金课”。
团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为魂,服务于学院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基层团支部建设的实际需要,旨在建设一支思想先进、能力突出、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基层团学骨干队伍,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团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三个学院众多的团员骨干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立足北大青年视角,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北京大学深厚家国情怀、昂扬进步精神,引领新时代新百年的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将“北大红”注入学员内心,展现出真诚、炽热、革新的青年风貌,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核制度的安排下,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强国新青年和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勇于创新、善于发展的骨干群体。
团校的办学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修养、综合能力、工作能力培养等。
团校的基本任务在于:
- 建设一个充满正气、充满战斗力、充满青年人朝气的集体; 
- 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结合,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加强组织建设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方向,发挥阵地育人的优势,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团员骨干的综合素质; 
- 增加凝聚力,在团员骨干中增加凝聚力和感召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用科学理论武装团员青年的头脑; 
- 以提高团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为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骨干在工作岗位、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切实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一条 团校是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和各院系党委的联合指导下,由各院系团委直接领导的骨干培训机构,学员为院系团学各级学生组织骨干。
第二条 团校分别设导师8名,朋辈辅导员10名、秘书长3名和联络员10名。
- 团校导师由各院系团委老师担任; 
- 团校朋辈辅导员由各院系团委高年级学生骨干担任; 
- 团校秘书长由各院系团委指定的学生骨干担任; 
- 团校联络员由各院系团委指定的团校学员担任。 
第三条 团校的机构组成及职能
- 导师和朋辈辅导员职责:立德树人,思政引领,全程陪伴学员成长; 
- 秘书长职责:具体负责团校的整体运转和实施; 
- 联络员职责:参与和组织团校具体活动,负责团校具体事项的通知,加强团校学员的凝聚力。 
第三章 学员
第四条 学员对象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学员,承认共青团的纲领和章程,承认《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注册、按期缴纳团费的青年,均可申请参加团校学习。三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各部部长、各年级初任的团支书和班长均需参加团校培训。凡已经在校团校参加培训的学生不必参加团校的培训。
第五条 学员条件
- 思想进步,政治觉悟高,关心时事; 
- 认真履行团员干部职责和义务,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 品学兼优; 
- 态度端正; 
- 组织纪律性强; 
- 无违纪、处分记录。 
第六条 学员权利
- 参加团校活动的权利; 
- 对团校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 
第七条 学员义务
- 遵守团校决议和各项规章制度; 
- 认真完成团校的工作和任务; 
- 积极参与团校活动,不能按时参加需要向联络员请假; 
- 与其他团校成员和平共处; 
- 自觉在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 爱护团校公共财产; 
- 高级团校成员要在团校中起到带头作用。 
第四章 教学
第八条 团校的教学包括以下内容:
- 政治理论修养; 
- 人格道德修养; 
- 工作能力培养; 
- 综合素质锻炼。 
第九条 团校教学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调研、实践等形式。
第五章 考勤及组织纪律
第十条 考勤及纪律
- 团校学员应积极参与团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学员考勤情况由团校负责人记录于签到表上,上交团委备案; 
- 学员如因故不能参与某次活动,需提前向所属小组联络员请假; 
- 有损团校形象者或在团校培训期间有不满足学员条件相关条款者,将立即被开除出团校。 
第六章 考核结业和评优制度
第十一条 团校对学员表现给予量化评估,学员最终学分将作为学年结束时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
第十二条 评分细则
团校的课程与活动分选修和必修,参加必修课程或活动一次可得4分,课程或活动后提交总结或心得体会可得1分,无故缺勤倒扣2分,事先请假得0分;选修课程或活动参加一次可得2分,缺勤不扣分,课程或活动后提交总结或心得体会可得1分;学年结束时提交团校学习总结得4分。其中,必修课程或活动的总结或心得体会在500字以上方为有效;选修课程或活动的总结或心得体会在100字以上方为有效。
第十三条 毕业标准
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2分的学员可予结业,其中必修课程或活动不得少于12分,选修课程或活动不得少于4分,课程或活动的总结、心得体会、团校学习总结不得少于6分。
第十四条 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同学发放团校毕业证书。对成绩突出,积极参与团校活动的前20%学员,授予“优秀学员”称号。
第十五条 团校成绩在此后的院团委/团总支、学生会换届推优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十六条 团校学员在完成团校学业的同时应当关注自身的专业学习,应在学习、工作、思想等各个方面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于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委员会。
第十八条 本章程自2022年10月起生效。
附件1: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
“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课程表
| 课程属性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开课时间 | 负责院系 | 学分 | 
| 德育 | 开学典礼 | 必修 | 秋季学期 | 三方 | 4 | 
| 结业典礼 | 必修 | 春季学期 | 三方 | 4 | |
| 红色教育地参访 | 必修 | 秋季学期 | 历史 | 4 | |
| 骨干训练营 | 选修 | 春季学期 | 历史 | 2 | |
| 智育 | 生涯日活动/就业讲座 | 选修 | 春季学期 | 信科 | 2 | 
| 教授午餐会 | 选修 | 待定 | 三方 | 2 | |
| 电脑维修培训 | 选修 | 秋季学期 | 信科 | 2 | |
| 公文写作培训 | 选修 | 秋季学期 | 历史 | 2 | |
| 体育 | 素质拓展 | 必修 | 春季学期 | 信科 | 4 | 
| 定向越野 | 选修 | 待定 | 信科 | 2 | |
| 美育 | 美育相关讲座 | 选修 | 待定 | 艺术 | 2 | 
| 展览参观/摄影培训 | 选修 | 待定 | 待定 | 2 | |
| 劳育 | 志愿服务 | 选修 | 全年 | 三方 | 2 | 
| “聆听·劳动者” 讲座 | 选修 | 待定 | 信科 | 2 | 
(注:具体课程内容和时间以团校通知为准)
附件2:
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
“信历艺”三院联合团校分组名单
| 团队导师 | 辅导员 | 组别 | 姓名 | 学院 | 年级 | 
| 吕媛 | 杨烨婷 | 1 | 熊木 | 艺术学院 | 22 | 
| 1 | 王姣 | 历史学系 | 21 | ||
| 1 | 徐舒琦 | 历史学系 | 21 | ||
| 1 | 王思蕴 | 历史学系 | 22 | ||
| 1 | 程逸洲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黄翟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刘和金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罗涛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1 | 刘炫辰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蒲彦丞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瞿睿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肖.斌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 | 肖旸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刘东奇 | 张朋钰 | 2 | 石清扬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2 | 杨溢 | 历史学系 | 20 | ||
| 2 | 郭殿臣 | 历史学系 | 21 | ||
| 2 | 王梦嫱 | 历史学系 | 21 | ||
| 2 | 柳雨杨 | 艺术学院 | 22 | ||
| 2 | 陈禹氚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2 | 苗国鑫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2 | 屈振华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2 | 邵天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2 | 杨沛东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2 | 张昕葳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2 | 刘旖旎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解明 | 胡虞婧 | 3 | 加玉翔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3 | 杨贝乐 | 历史学系 | 22 | ||
| 3 | 唐艺瑄 | 历史学系 | 21 | ||
| 3 | 戴可 | 历史学系 | 21 | ||
| 3 | 向灏 | 艺术学院 | 22 | ||
| 3 | 郭劲豪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黄煦喆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宋思远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肖博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肖子奡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郑允一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周骏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3 | 张洋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 4 | 邹远鑫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9 | 
| 
 | 
 | 4 | 魏家宁 | 历史学系 | 21 | 
| 
 | 
 | 4 | 李姝坦 | 历史学系 | 21 | 
| 
 
 | 
 | 4 | 王思源 | 历史学系 | 21 | 
| 
 | 
 | 4 | 邢楚嫣 | 艺术学院 | 22 | 
| 范星盛 | 周钰博 | 4 | 宋海博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4 | 张洋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4 | 赵俊涵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 4 | 郭旭飞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4 | 胡浩然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4 | 康俊杰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4 | 闫宏远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乔冠一 | 桑钰超 | 5 | 许焜琦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5 | 王佳怡 | 历史学系 | 22 | ||
| 5 | 王政皓 | 历史学系 | 22 | ||
| 5 | 陈章旭 | 历史学系 | 21 | ||
| 5 | 陈墨非 | 艺术学院 | 22 | ||
| 5 | 范心怡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5 | 刘奕睿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5 | 陆圣为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5 | 钱政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5 | 汪之立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5 | 李亚飞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5 | 唐正举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0 | ||
| 5 | 王浩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5 | 叶博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丁倩 | 徐艺峰 | 6 | 李思达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6 | 谢书睿 | 历史学系 | 22 | ||
| 6 | 陈晓虹 | 历史学系 | 21 | ||
| 6 | 欧阳霖 | 历史学系 | 22 | ||
| 6 | 李宣宣 | 艺术学院 | 21 | ||
| 6 | 黄武铉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林宇辰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刘星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6 | 丘赠平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王郑烁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吴宗翰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郑伯昕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6 | 俞俊喆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6 | 张涵科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 7 | 王骏达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吕玥蒙 | 历史学系 | 21 | 
| 
 | 
 | 7 | 宋依凡 | 历史学系 | 21 | 
| 
 | 
 | 7 | 曹一凡 | 历史学系 | 21 | 
| 
 | 
 | 7 | 周丹丹 | 艺术学院 | 22 | 
| 胡梦瑶 | 张晋森 | 7 | 胡宇阳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黄培钧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罗珑赞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孙堂荣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薛昊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董博瑄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 7 | 刘思源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颜丽 | 杨星竹 | 8 | 龙一凡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0 | 
| 8 | 李嘉奕 | 历史学系 | 21 | ||
| 8 | 彭益凡 | 历史学系 | 21 | ||
| 8 | 刘雨彦 | 历史学系 | 21 | ||
| 8 | 刘高雅 | 艺术学院 | 22 | ||
| 8 | 于舸畅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顾晨阳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黄彦皓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姜家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蒋康悦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盛弘烨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杨奇滨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8 | 王在佶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吕媛 | 杜佳琪 | 9 | 林枫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9 | 管婉彤 | 历史学系 | 22 | ||
| 9 | 梁知恩 | 历史学系 | 22 | ||
| 9 | 乔兰沣 | 历史学系 | 22 | ||
| 9 | 周鑫悦 | 艺术学院 | 22 | ||
| 9 | 马文晗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9 | 马致远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9 | 邱伟博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9 | 隋文磊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9 | 王俊淇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9 | 闫志昂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9 | 赵昱翔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刘东奇 | 胡新东 | 10 | 王子昂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10 | 陈钇晓 | 历史学系 | 21 | ||
| 10 | 高艳阳 | 历史学系 | 21 | ||
| 10 | 郭咏涵 | 历史学系 | 21 | ||
| 10 | 王品月 | 历史学系 | 22 | ||
| 10 | 陈治伃 | 艺术学院 | 22 | ||
| 10 | 宣苏航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0 | 翟睿辰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0 | 冯子健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10 | 梁科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0 | 梁永健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10 | 蔡宗烨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
| 10 | 尚浩彬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1 | ||
| 10 | 张之恒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