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大专项“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理论梳理与世界整体史书写”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5年7月10日,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理论梳理与世界整体史书写”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行。项目旨在探索构建中国世界史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思路,是由钱乘旦教授等领衔的学术团队在持续耕耘基础上开启的新篇章。来自校内校外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热烈讨论,会议由历史学系党委书记张妙妙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报告会并致辞。姜国华指出,北大世界史学科始终站在学术探索的最前沿,成为中国史学界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项目以中国视角、中国立场构建和叙述世界历史,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与北大文科“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期待项目产出更具可读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何晋在发言中指出,该重大项目团队汇集了多方专家学者,吸收了校内外、老中青多层次骨干力量,北大历史学系也将全力支持项目开展。他表示,北大世界史学科始终以建构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标,引导国内学界对话国际前沿发出中国声音,此次钱乘旦教授领衔的重大课题承载着重任和期待,也必将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添砖加瓦。
钱乘旦教授介绍项目整体情况
在开题报告环节伊始,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他指出,中国世界史学科起步很晚,“西方中心论”忽隐忽现,影响着学科发展和中国青年人对世界历史的正确的认知。中国的世界史学界几代学者一直在努力思考构建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2019年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结项成果以《新世界史纲要》出版,为中国自主世界史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础框架。现在的项目继续沿着这个脉络,坚持破立并举,以马克思“世界历史形成”理论为指导,采用纵向发展与横向演进交织的历史逻辑,将撰写成五卷本《新世界史》,构建中国学者自主的符合历史真实的世界史知识体系。钱乘旦教授强调,新项目成果应依据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充实和丰富各章节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论从史出,有说服力、有感召力。
随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所负责的研究内容。项目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代表李隆国教授,介绍了子课题一“上古时期的世界”情况。他指出,世界史的编写应处理好历史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纵向发展是根本,制约着横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横向发展也会影响纵向发展。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黄春高介绍了子课题二“中古时期的世界”,他提出,如何讲好中古时期世界的“整体史”,建立知识体系的基本设计,如何更具体的落实《新世界史纲要》中的理论是写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北大历史学系教授朱孝远介绍子课题三“近代早期的世界”,他认为应破除过去历史书写中单调的叙事,用可以讨论的概念元素来考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交流基础,呈现出各个国家具体的发展,写出新意。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许平介绍子课题四“近代晚期的世界”,强调用世界的眼光书写历史,阐释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现代世界本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是命运共同体的写照。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介绍子课题五“20世纪以来的世界”,认为历史的纵向发展印证了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一元多线历史观,横向发展上需要处理好两大阵营对峙、区域一体化、多极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在学科指导专家点评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武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于沛,世界历史学科评议组前任召集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侯建新,世界历史学科评议组现任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韩东育分别发言,对项目作以评述。
侯建新进一步强调历史教材的重要性,认为项目转化教材能对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构建中国自主世界史知识体系,必须要还原世界本来的面貌,既不盲从西方模式或者苏联模式,也不能忽视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韩东育指出过去学术界对于西方中心论的批判“破有余立不足”,所以常常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认为该课题成果要做到“白描而不失立场”,中国自主世界史知识体系需要兼容各家所长后方能获得各方认可。
于沛指出,项目是建设中国世界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转折点,新的世界需要新的历史,该课题成果将是中国学者在新时代对于世界史学科新的思考、新的回答。
武寅指出,课题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驱动指导世界历史写作,创新性突出。在书写中需注意不要陷入拼盘式的加法,力争讲清楚不同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理论梳理与世界整体史书写”项目既有新意也有高度。专家学者们的思想碰撞和中肯建议,也是项目不断完善、继续迈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