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镇
男
教授
-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通讯联络: 教授
- 邮箱:chensz@pku.edu.cn
- 
                            任职简历2003年8月 —今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授 1993年8月 —2003年7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任副教授 
 1988年9月 —1993年7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任讲师
 1986年9月 —1988年8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任助教
- 
                            研究兴趣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
- 
                            讲授课程本科: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研究生:汉代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 
                            通讯联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chensz@pku.edu.cn 
- 
                            论著◎论文: 1.《魏晋洛阳宫的形制与格局》,《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2.《魏晋洛阳宫禁军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3期。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秦汉》,《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4.《东晋南朝建康宫“第三重宫墙”考》,《祝总斌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20年1月。 5.《海昏竹书〈春秋〉初读》,《海昏简牍初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6.《魏晋洛阳宫中主要行政机构的分布》,《文史》2019年第3辑。 7.《西汉的未央宫》,《文汇学人》2018年4月13日。 8.《东汉的“殿中”和“禁中”》,《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1期。 9.《东汉的“东宫”和“西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 10.《东汉的南宫和北宫》,《文史》2018年第1辑。 11.《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人民论坛》2017年第10期上,《作家文摘》2017年10月31日全文转载,《历史与社会(文摘)》2017年第4期摘要转载。 12.《“以中人为制”——郑玄礼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13.《秦汉殿式建筑的布局》,《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14.《未央宫四殿考》,《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15.《汉未央宫“殿中”考》,《文史》2016年第2辑。 16.《“公车司马”考》,《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笛4期。 17.《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解》,《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 18. 东汉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 19. 北大汉简中的《雨书》,《文物》2011年第6期。 20. 论东汉外戚政治,《北大史学》第1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1.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文史哲》2010年第6期。 22. 郑玄的使命和贡献——以东汉魏晋政治文化演进为背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2010年第1辑。 23. 东汉的世家大族,《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24.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 25. 东汉今古文学的变化、兴衰与合流,《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2008年12月。 26. 西汉宗室绝国考,《邓广铭先生百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27. 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文史》2006年第3辑。 28.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9. 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文史》2005年第1辑。 30. 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1.“天下苦秦”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315号,2001年3月。 32. 董仲舒对策年代考,《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33.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力作——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转载。 34. 东汉的“义学”与“名教”,《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二期。 35.《春秋》与“汉道”——董仲舒“以德化民”说再探,《国学研究》第4卷。 36. 汉道、王道、天道——董仲舒《春秋》公羊说新探,《国学研究》第2卷。 37. 论陆贾,《北大史学》第1辑。 38. 西省考,《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39. 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大学报》1991年第3期。 40. 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大学报》1991年第2期。 41. 怎样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文史知识》1990年第10期。 42. 中国古代散官制度,《中国行政管理》1989年第8期。 43. 东晋政治史研究的新成就——读《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44. 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45. 司马越与永嘉之乱,《北大学报》1989年第1期。 46. 商周时期孝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原因,《中国哲学》第10辑,1983年。 代表性论文: 1. 汉道、王道、天道——董仲舒《春秋》公羊说新探,《国学研究》第2卷。 2. 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4.《未央宫四殿考》,《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5.《秦汉殿式建筑的布局》,《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6.《魏晋洛阳宫的形制与格局》,《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著作与教材: 著作: 1.《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2.《〈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9月。 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4.《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3月。 教材: 1.《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本人负责《中国古代史》上册的选编。 2.《中国史纲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人负责秦汉史部分的修订。 ◎译著和译文: 译著: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原文为英文,本人承担导言和第一、二、三章。 
- 
                            获奖情况◎科研奖: 1. 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2. 北京大学2003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 3. 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 4. 2014年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5. 2015年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6. 2016年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专著《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7. 2017年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专著《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教学奖: 1. 北京大学优秀课程: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中国古代史”。阎步克、徐凯、荣新江、王小甫、陈苏镇等。 2.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大学,2012年。 3.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位委员会,2011年。 4.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 5.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汉代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2016年获北京大学教学(研究生)优秀奖。 6. 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我爱我师——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系列评选活动”中当选“十佳教师”。 7.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大学,2020年。 
-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1.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2. 北京大学《儒藏》工作小组成员,《儒藏》编委会委员,《儒藏》中心学术委员; 3.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 
-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1. 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综合研究。 2.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 3. 独立承担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唐之间政治与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4.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东汉至明中叶政治文化与政治演进、制度变迁关系研究。 5.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朱熹礼学研究-以祭礼为中心。 
-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 2021年9月16日参加教育部社科司召开的“尧舜禹研究“咨询会。 2. 2021年9月在外交学院讲座,题目是“秦汉魏晋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3. 2021年8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古中国制度、礼仪与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旨发言“汉儒对‘王者’角色的期待与建构”。 4. 2021年7月18日参加武汉大学主办的“纪念唐长孺先生110年诞辰座谈会”,代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发言。 5. 2021年5月20、21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帝都的格局与功能——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与文献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东晋南朝建康宫‘第三重宫墙’考”。 6. 2021年5月15日参加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主办“返归六经:重光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高端学术论坛,发言题目“汉儒对‘王者’的角色期待与建构”。 7. 2021年5月14日应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邀请,参加“名家系列讲座”,题目是“中华帝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 8. 2020年10月29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参加讲座,题目是“两汉魏晋的宫禁制度”。 9. 2017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座,题目是“史学研究与史料研读”。 10. 2017年4月在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座,题目是“习俗与教化——中华帝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 11. 2017年3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题目是“‘Customs and Mor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l of Social Control in Imperial China’”。 12. 2015年3月应邀在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题目是:“习俗与教化——中华帝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 13. 2015年8月应邀在社科院历史所讲座,题目:“西汉未央宫研究”。 14. 2015年12月应邀赴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讲座,题目:“史学研究与史料研读”。 15. 2014年8月赴青海西宁参加“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以中人为制’——郑玄礼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16. 2014年4月18日,应邀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讲座,题目是“政治文化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17. 2013年5月23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邀请做学术报告,题目是“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8. 2011年10月14-16日,应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邀请,参加“两汉思想与信仰”会议,发表论文:《汉代文化整合述略》。 19. 2011年9月17-18日,应人民大学国学院邀请参加“经学与史学高层论坛”会议,发表论文:《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解》。 20. 2011年6月16-17日,应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学院邀请,参加“中国历史上的孝道:理想与实践”研讨会,发表论文:《东汉的孝》。 21. 2008年11月29日至09年1月20日,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 22. 2008年11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参加“魏晋南北朝经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是“郑玄的使命和贡献——以东汉魏晋政治文化演进为背景”。 23. 2008年2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参加“魏晋南北朝的区域与文化”研讨会,发言题目是“东汉的建立与地方豪族势力”。 24. 2007年2月应邀赴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演讲,题目是“汉代三传之争的思想内容和政治意义”。 25. 2006年赴日本京都参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日本河合教育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是“汉初东方政策述略”。 26. 2005年10月赴咸阳参加“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是“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秦汉创立中华帝国的曲折道路”。 27. 2004年10月参加北京论坛,发言题目是“儒家德教方略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28. 2001年5月在日本东京参加日本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 



 
            
        